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录 > 百科

弗洛伊德梦到老鼠|梦见把老鼠的尾巴掐断了

2020-04-19 01:49:33 作者:奇闻录

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展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7613831室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

  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 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以上许多的实验结果,使学者们做出了同样多的、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似乎已经趋于明朗化,即清醒时的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梦镜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新内容。然而目前的问题焦点是怎样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方有可能达到控制梦境的设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在当他睡眠快进入到做梦阶段(眼快动睡眠期)时,三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四次被唤醒时他说:“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烟(平时他每次就餐完毕后都喝咖啡和抽烟)。”第五次唤时他说:“餐桌上给我上了一盘面条,我把它倒过了垃圾桶。”第六次唤醒他又说:“德门特博士,我梦见我正拿馅饼在喂给你吃。”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满足吃馅饼的愿望不能中止做梦,但是梦的主题将变为不愿意再吃东西了。

  后来,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来测量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正在生产的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阴茎包皮; 一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的经过;还有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风景片则根本没有。以上实验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强烈,那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说法得到许多学者们的赞同。

  关于人是否能控制梦境内容的问题,迄今为止能够做出的回答仅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不过涉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它的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还难以将它规范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都感到,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特赖特所说的那样:“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会梦见海洋,有人会梦见沙漠,也有人会梦见谁也无法理解的、但与口干有联系的某种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见老鼠,意味着会有狡猾的人正在悄悄地设法接近你,然后乘机捞你一把,所以要小心,尤其要注意女性对你的捉弄。
梦见老鼠从高处掉下去,想要崭露头角可不能被动地等在那里,机会可不会自动找上门来。视场合多多推销自己、逮到机会就露一手自己的拿手专长。由你最拿手的部分开始下手,接下来再一个一个进行下去。这两天的展开就是顺顺利利的啰,这也才是真正积极的做法,容易实现自己的愿望!
请采纳 谢谢
估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梦见过几回蛇,个人认为梦应该是像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说的:是人的潜意识的反应,至于会不会成为预兆,应该可能性不 大.除非有特异功能. 蛇通常代表困难和危险,如果频繁梦见蛇,有可能是在生活中面临难关,或 周围的环境(生活和工作等)不顺心,想改变但心里没有把握 给你个东西看看 蛇"相关的周公解梦: ·梦见蛇——是凶兆。 ·女人梦见蛇——自己和孩子都会病倒。 ·梦见一对蛇——很快会分家。 ·商人梦见一对蛇——能发大财。 ·梦见蛇咬你自己——要交好运,生活会丰裕。 ·梦见蛇咬自己妻子——是不祥之兆,会遇到忧愁不幸。 ·梦见敌人被蛇咬伤——敌人会互相残杀,最后两败俱伤。 ·梦见打死蛇——能征服敌人。 ·梦见蛇钻进洞里——家里会被偷窃或被劫。 ·梦见蛇捕捉老鼠或青蛙——会有不幸的消息。 ·梦见蛇与猫争斗——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
给你介绍一些关于梦的zhidao知识吧~~~

梦的内容可以包括做梦时外界的刺激,比如吹风,被蚊子咬等;又可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只是皮层的兴奋状态的残余,会将你睡觉之前的一些意识活动的内容在睡觉后以梦境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机体的状态,比如饥饿,着凉了。
梦的特点是: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梦境的不连续性,即梦境中的思想、行为或情景会突然变成了与原来无关的其它思想、行为或情景。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得休息,有研究表明,不做梦反而会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梦的内容也不是要给你传达什么信息,更不是吉凶祸福的兆头,不应该对猛地内容抱有担心的心理。
当然,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梦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潜意识,他把分析梦境作为了解精神病的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但是,我想,你不必苦恼啊~~~梦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已,做什么梦都始终只是梦而已~~~好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用想太多。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你有所帮助。祝你生活愉快!
——这也是好梦呢!哪怕梦境有些奇怪或荒诞,都代表你与佛有缘。因为但凡梦到佛菩萨罗汉法师僧人寺院,一般来说,做这样的梦,都代表你与佛有缘,尽量不要过分在意梦的内容。我们现在所用的解梦方法,要么是周公解梦(中国),要么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方),他们虽然是人中之杰,但是佛却是“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这样的伟大所在,他的智慧与高度,远远不是周公及弗洛伊德所能仰望的。
所以一旦梦见佛菩萨罗汉、僧人寺院等,这些梦就不会有特别的含义,而是代表了你跟佛有缘。这些情景的出现,代表了你的上一世乃至更多的上一世因为种种缘故,佛在你的识海里种下了种子,然后这一世又因机缘巧合唤醒了记忆,告诉你应该与佛亲近,多做善事,好好修行。甚至我们在放生的时候,对着放生的动物念三皈依或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会植入这些动物的识海里,然后往生后蒙佛力加持指引转世为人,作为人的时候,也会做这些梦,来唤醒与佛的因缘。
  佛菩萨罗汉都是得道的高人,从来不会去干涉和改变别人的命运,所谓“命自我造,运自我求”,佛菩萨罗汉会依e68a84e8a2ad7a6431333363373135照佛法给予我们指点如何前进的方向,教会我们如何修行的方法。因此,上一世乃至更久远的过去我们与佛有缘,因而种下的种子,今生通过特别的契因呈现在梦里,让你对佛升起亲近心和恭敬心,能够在这一世多做善事多积福德,而且,因为有这个种子在,如果修行,也能比别人更加有悟性、有灵根,也意味着我们今后如果做善事,积累的福报也会更加有利于我们。
梦到的场景,本身就是虚幻的,可能最近,有些心理压力导致多梦,合理调整自己为好。望采纳
梦,英文dream,也有梦想的意思。古人相信,做梦总要有原因的。王符就曾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认为做梦总有原因可寻。做梦的原因主要三:即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梦属于灵魂医学范畴,是由内外信使的剌激,引起大脑的一小部分神经细胞活动,表现为高层次灵魂的最低水平的意识状态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335333662,当然,它也遵循生物体灵魂三定律,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梦是一种不自觉的虚拟意识。
梦因
梦因之一
梦因——梦与人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以及形体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钱钟书在《列子张湛注~周穆王》中,对我国古代释梦之说讨论甚详,并提出了梦或成与“想”、或成与“因”。想梦,即所谓“体气之梦,因体内之感觉受触而成梦”。
梦因之二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在白天,我们的左右脑中,左脑掌管理性,右脑则相当善于想象和富有创造性。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尤其是浅眠时,右脑依旧会工作,只是这时右脑没有了左脑理性的控制,便会诞生许多稀奇古怪的事物,不再符合正常的逻辑。这就是怪梦形成的原因之一。
信息运动原理
大脑存储的各种信息就像是地上的很多小纸条,如果这些小纸条与一些较大的作用力同时存在的话,就必然会产生运动;当人们睡觉时,大脑内的各种情绪和其他能量并没有消失(主要是侦测外界的危险),就自然会带动大脑内的信息;而大脑中的很多信息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那么就像是一个锁链,你提起了一端,另一端也会被提起,所以就引发了各种情景的梦境。
触发端原理
引发大脑能量运作,是有不同触发端的;主要分为:外界触发端和内心触发端。
(1)外界触发端:主要是睡觉过程中,身体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从而引发人们做相关信息的梦境。
如:当床铺比较热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梦到“火”或各种“热源”;当旁边响起轻微的“警铃声”时我们容易梦到“救火车”、“救护车”或“警车”等;当旁边有人播放“救命”的喊叫声时,我们就比较容易梦到“逃命”的场景;当全部加在一起,您将会梦到“火灾”,而您不久就会被恶梦所惊醒,依此来避免各种“灾难”。
(2)内在触发端:包括身体的疾病或舒适感,和心理的各种日常的思考、情感、喜好等。
如:人们有各种疾病时,经常会出现恶梦,以及各种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梦境;人们在睡前情绪激动或持续思考等,就容易做一些相关的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在这些梦境很多时候与你日常的喜好有关,所谓“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
有意识原理
其实在梦中,人们还是有一定意识的,可以进行一些逻辑思考和判断(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开危险)。
如:当我们做梦自己牙齿掉了时,您就会在梦里反复的思考自己牙齿没了以后该怎么办等问题,说明在做梦时我们还是有“意识”的,可以进行各种“思考”的;最后有些人往往在这些思考中发现自己原来在“做梦”而后醒过来。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人的一部分梦境是由来自体内外的物理刺激制造的。来自体内的物理刺激,如一个人腹内的食物过量或不足的刺激而引起的梦境。所谓“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或“甚饱则梦行,甚饥则梦卧”。有来自体外的物理刺激,如人在睡眠中“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身冷梦水,身热梦火”,“将阴梦水,将晴梦火”,“蛇之扰我也以带系,雷之震于耳也似鼓入。”在梦的分类一节中的“感梦”(由感受风雨寒暑引起的梦)和“时梦”(由季节时令变化引起的梦)均属于由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梦。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祥教授对此曾评论道:“承认物理的刺激作为梦的原因,破除了无数关于梦的迷信。

生理因素
梦的过程就是生物神经系统在进入或退出休眠过程残留记忆,是复杂的生物神经系统,自然控制生物个体睡眠活动。或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激素水平不同,出现性活动梦幻记忆残留;或因身体某部位极度疲劳或者松懈细胞代谢水平残留物蓄积导致神经系统感觉不同;或因睡眠期间环境噪声、噪光、温度变化、床铺震动等感觉不同,导致神经系统记忆残留不同;大部分睡眠都有梦,都忘记了。是自然的生理活动,梦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做梦也可因生理因素引起。我国古代学者涉及到的生理因素有四:
(1)体内阴阳之气的缺少或过量。前文已述,梦是睡眠中的不安稳状态。睡不安稳常常会因体内的阴阳之气缺少或过量造成。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在睡眠中由于缺少某种“气”,而使睡眠处于不安稳状态,从而出现梦境。《黄帝内经》就认为“是以少气之厥,令人亡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也认为在睡眠中阴阳二气中某些气过量或全部过量也会使人产生梦境。《黄帝内经》也认为:“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不盛则梦堕。”《黄帝内经》的这一观点被后代思想家广泛继承。如《列子》中就有类似的话:“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阴阳俱壮,则梦生杀。”清代学者熊伯龙认为妇女在妊娠期间的梦与生男或生女有关:“生男阳气盛,阳盛则肠热,故梦刚物;生女阴气盛,阴盛则肠冷,故梦柔物。”
(2)五脏之气过盛。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五脏气过盛也是致梦的一个生理因素,所谓“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以上两个因素在古代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有相当大的权威性。我们认为,如果说这两种因素对探讨或解析梦的原因有所贡献的话,这贡献便是它们对做梦的生理机制作出了尝试性探讨,给后人以某种启示。但是这种探讨仅仅停留在主观猜测阶段,缺乏科学根据,所以这些在历史上曾发生巨大影响的学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失去意义。
(3)内脏感通致梦。如二程就认为:“入梦不惟闻见思想,亦有内脏所感者。”他们认为:梦是“内脏所感”或“心所感通”造成的。口渴的人梦见水、饥饿的人梦见食物,都证明内部感觉是可以致梦的。
(4)气血有余致梦。与上面几种观点密切联系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观点即梦是由于体内血气有余而产生的。比如王夫之就认为:“盛而梦,衰而不复梦;或梦或不梦,而动不以时;血气衰与之俱衰,面积之也非其富有。然则梦者,生于血气之有余,而非原于性情之大足者矣。”又说:“形者,血气之所感也。梦者,血气之余灵也。”
我以为与上述三种观点比较这种观点的主观猜测的成份更大,更没有科学根据,如果说要有所肯定的话,只能说它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形神观,把梦这种精神活动看成是生理活动的产物方面有所贡献。
(5)疾病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普遍认为,生理疾病是人做梦的一个原因。前面提到的王符的“阴病梦寒,阳病梦热,内病梦乱,外病梦发”,便是。对疾病致梦论述的最典型、最详细的要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他说:“夫虚劳之人,血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正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而不安,喜梦。”疾病致梦在现代科学中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由上可以看出,在以上几个生理因素中疾病致梦是最容易“参验”的,因此它的可靠性也就最大。
心理因素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不仅认识到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可导致梦境,而且认识到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做梦。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引起人的梦境呢?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的言论来看,感知、记忆、思虑、情感、性格都会影响梦的产生及梦的内容。但论述较多的是思虑、情感、性格对梦的影响。
思虑致梦
我国古代思想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东汉时期的王符就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又说:“昼夜所思,夜梦其事。”他还曾举例说:“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列子也认为“昼想”与“夜梦”是密切相关的。明代的熊伯龙亦认为,“至于梦,更属‘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则梦之。”同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认为:“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那就是说梦既可由思虑引起,也可由感知,记忆引起。也即是说,王廷相认为人的整个认知过程都可引起梦境。如前文所述,他把夜间之梦看成是白日“思”的延伸、继续。所谓“在未寐之前则为思,既寐之后即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他又说:“思扰于昼,而梦亦纷扰于夜矣。”
情感致梦
东汉王符所说的“性情之梦”,《列子》中所言的“喜梦”、“惧梦”、“噩梦”均属于情感引起的梦。晋代的张湛亦云:“昼无情念,夜无梦寐。”明代的熊伯龙,在承认思虑致梦的同时,也对情感致梦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举例说:“唐玄宗好祈坛,梦玄元皇帝;宋子业耽淫戏,梦女子相骂;谢眺梦中得句,李白梦笔生花,皆忧乐存心之所致也。”
性格致梦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性格对梦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这段话除了说明梦境必须依赖经验外,亦可说明梦对人性格的依存性。王廷相认为,具有“骄吝之心”的人,在梦中就会争强斗胜;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梦中亦会追货逐利。总之不同的性格对梦境中的内容有不同影响。
梦(dreaming)是在睡眠中发生的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一种异常精神状态。梦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做梦的机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睡眠时并不是全部大脑皮层都处于不活动的抑制状态,局部的大脑皮层细胞仍在活动,有时受记忆痕迹,以及白天活动时的情绪波动(如忧虑、恐惧和惊奇等)的影响,就产生了梦。
梦的心理学特征 一个典型的梦的叙述常常包含幻觉、妄想、认知异常、情绪强化及记忆缺失等特征。梦是以生动的充分形成的视觉领域占绝对优势的幻觉想象为特征。在大多数梦中、听觉、触觉及运动感觉的叙述也较普遍,味觉及嗅觉幻觉想象较少,而痛觉的幻觉想象则十分罕见。梦的特征是显著的不确切性、不连续性、未必可能性和不协调性。
在梦中对很久以前的人物、影象及事件可能被强化回忆出来,并常把关心的事物编织到怪诞的及瞬息的梦的结构中。因此梦本身可以看成是记忆增强,此种在梦态中被增强的记忆与梦态结束后恢复梦景的不可能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增强记忆的梦中,存在着记忆缺失。当被试者于做梦时被叫醒,大部分梦的精神活动被遗忘。
梦与快速眼动睡眠的联系 梦主要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期。唤醒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中的儿童或成年人,约60~90%的人诉说醒前正在做梦。这比由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唤醒的人诉说做梦的比率(1~74%)要高得多,而且分布也较集中。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出现的器官功能变化(如眼球快速运动、心率及呼吸变化等)可理解为快速眼动睡眠与梦之间的生理性联系,或者说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具有更多的产生梦的心理生理基础。
精神分析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释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
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无法解释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一部分梦,的确可以通过已知的科学加以解释,有时这种解释似乎十分牵强。
不得不说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去世的亲人托梦或者通过梦预知一些将要发生的事情,尽管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真实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梦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ESP(第六感觉)的一部分。
科学的真谛在于客观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非死守教条。
时至今日,尚没有有力的科学证据证明超自然力量及灵魂的不存在,科学解释的范畴是有限的,随着认识的增大而增大。
而只有科学才是正统其他都是旁门左道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简单的说,我们并不能认为已有的科学是完全正确甚至是解决一切的法宝,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没有证实的事物“臆断其有无”,片面地认为超自然力量和灵魂的不存在也是不科学的。
对于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1.科学只在一定范围内支配着事物发展。2.科学是在接受与批判中发展,科学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无法摆脱片面和教条主义,也就是说科学得到的结论也许并非这个事物最终的本质。
梦的心理学解释
梦是思想和愿望的化身
梦是愿望的满足
近代对梦的解答有开拓型的发现的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他之所以格外重视梦, 是因为他发现释梦是为了解人的心灵深处——潜意识——的利器。弗洛伊德说,本我只求快乐,而自我讲现实原则,他要看一个愿望是不是现实,要考虑满足自己愿望的方法。
梦是自然的真理
在梦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荣格释梦数以万计,对梦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他不认为梦仅仅是为了满足愿望,也不认为梦进行了什么伪装。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
梦是象征性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梦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他说:“所有的神话和所有的梦境都有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象征的语言‘写成的'”弗洛姆把象征分为三类:惯例的象征、偶然的象征和普遍的象征。
梦是自我催眠
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后来自立门户,创造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他认为梦是自我欺骗和自我催眠。在他看来,有理智、讲科学的人是很少做梦。而做梦的人,是为了用梦激怒起自己的一种情绪,好让自己做某些不理智的事情。
“梦”和“梦想”的区别
梦的客观性因素占得多且具有不自觉性。
梦想的主观性因素占得多且具有自觉性和可延续性。
梦与健康
一、梦是健康的表现
医生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人脑中并不像过去设想的那样存在着一个“睡梦中心”,梦是人脑中主管各种功能的各个中心点联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某一个中心点受到损害,就形成梦,或形成一种残缺不全的梦,如梦中人物只有语言而没有图像。
二、做“白日梦”有利身心
人在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叫“白日梦”,也称“遐思”。
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做“白日梦”是一种有效的松弛心理神经的方法。
研究人体心理卫生的专家们称,虽然目前尚未搞清楚“白日梦”对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确切机制,但可以肯定,这种大脑活动对免疫系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白日梦”能让大脑的左侧从语言活动中解脱并处于休息状态,让右脑充分发挥其直观时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善于语言思维和用右手劳动者的疲劳得以消除。
三、恶梦是疾病的预报
梦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潜意识心理反应,梦虽然荒诞无稽,但有些往往透露出身体健康状况的蛛丝马迹,所以中国古代就盛传着一说。
心理学家认为,梦好像是一台仪表,它对一些尚不为自己所知的身体变化会有所反应。譬如,有些肝炎病人在发病前几天会出现令人焦躁、恐惧的梦境,有的病人诉说在梦中感到右肋部损伤等。
四、是心理冲突的显现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在其著作《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中说:“梦中会出现欲望、情绪等各种感受,虽然这些都是你的神经系统产生的,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你,不能说梦中出现的需求就是你的本质所在。很多的时候理性需求与感受类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他们并存在你的意识中,并相互争斗伴随你的一生。这些需求之间的冲突可能使你无所适从,而导致心理障碍。但是,假如你拥有了足够强大的自我功能而很好的协调这些冲突,他们反而会使你获得更好的成长。其实这也就是很多人接受释梦、催眠等技术手段进行心理治疗获得个人成长的主要目的之一。”
梦的解析
很多的时候理性需求与潜意识需求是相互矛盾的,并相互争斗伴随你的一生。这些需求之间的冲突可能使你无所适从,而导致心理障碍。但是,假如你拥有了足够强大的自我功能而很好的协调这些冲突,他们反而会使你获得更好的成长。其实这也就是很多人接受释梦、催眠等技术手段进行心理治疗获得个人成长的主要目的之一。
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展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室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

  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 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以上许多的实验结果,使学者们做出了同样多的、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似乎已经趋于明朗化,即清醒时的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梦镜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新内容。然而目前的问题焦点是怎样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方有可能达7a64e78988e69d8331333337613831到控制梦境的设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在当他睡眠快进入到做梦阶段(眼快动睡眠期)时,三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四次被唤醒时他说:“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烟(平时他每次就餐完毕后都喝咖啡和抽烟)。”第五次唤时他说:“餐桌上给我上了一盘面条,我把它倒过了垃圾桶。”第六次唤醒他又说:“德门特博士,我梦见我正拿馅饼在喂给你吃。”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满足吃馅饼的愿望不能中止做梦,但是梦的主题将变为不愿意再吃东西了。

  后来,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来测量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正在生产的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阴茎包皮; 一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的经过;还有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风景片则根本没有。以上实验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强烈,那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说法得到许多学者们的赞同。

  关于人是否能控制梦境内容的问题,迄今为止能够做出的回答仅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不过涉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它的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还难以将它规范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都感到,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特赖特所说的那样:“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会梦见海洋,有人会梦见沙漠,也有人会梦见谁也无法理解的、但与口干有联系的某种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展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7613831的内容呢?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室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

  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 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以上许多的实验结果,使学者们做出了同样多的、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似乎已经趋于明朗化,即清醒时的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梦镜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新内容。然而目前的问题焦点是怎样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方有可能达到控制梦境的设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在当他睡眠快进入到做梦阶段(眼快动睡眠期)时,三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四次被唤醒时他说:“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烟(平时他每次就餐完毕后都喝咖啡和抽烟)。”第五次唤时他说:“餐桌上给我上了一盘面条,我把它倒过了垃圾桶。”第六次唤醒他又说:“德门特博士,我梦见我正拿馅饼在喂给你吃。”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满足吃馅饼的愿望不能中止做梦,但是梦的主题将变为不愿意再吃东西了。

  后来,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来测量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正在生产的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阴茎包皮; 一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的经过;还有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风景片则根本没有。以上实验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强烈,那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说法得到许多学者们的赞同。

  关于人是否能控制梦境内容的问题,迄今为止能够做出的回答仅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不过涉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它的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还难以将它规范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都感到,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特赖特所说的那样:“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会梦见海洋,有人会梦见沙漠,也有人会梦见谁也无法理解的、但与口干有联系的某种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